服务热线:
400-028-3350

60年对外开放:从“个性中国”到“世界性中国”

来源:小九直播回放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2-12 20:03:19
详细介绍

  “假如东莞堵车,世界都会缺货。”今天,中国慢慢的变成了世界经济复杂链条中不可缺乏的一环,没有中国的世界不可想象。

  同样,今天的中国也不能孤立于世界。每一天,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关注着国际油价的涨涨落落,惦记着纽约股票市场的起起伏伏,消费着来自全球各地的名牌和特产。全球化的印记随处可以触摸。

  1950年4月29日,在庆祝五一劳动节大会上宣布:“我们已把中国大门的钥匙放在自己的袋子里。”新中国海关关徽,由商神手杖与金色钥匙交叉组成。商神手杖代表国际贸易,钥匙象征海关为祖国把关。

  60年间,中国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,从实行保护贸易和贸易管制政策,到沿海到沿江沿边,从东部到中西部,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。“世界”对中国人来说,有不一样的意味。

  新中国成立之初,中国人睁大了眼睛,紧紧地盯住国门,防范着一切有几率发生的侵害;

  30年前,中国人睁大了眼睛,惊喜地望着国门外陌生的世界,心中震惊着与世界的巨大落差;

  如今,中国人睁大眼睛,不再有焦虑和惊诧,而是从容地观察着国内国际的市场,捕捉着财富的机会和给生活带来快乐的物质。

  在一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开放中,中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,也顺利推动了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,成为全世界范围内以开放促体制转型的成功范例。

  60年间,我们正真看到了中国从缓慢犹豫到大步走上国际贸易舞台的身影:从新中国成立到外贸总额超过100亿美元,中国用了23年的时间;超过1000亿美元,用了15年时间;超过10000亿美元,用16年时间;而超过20000亿美元,中国仅用了3年时间。

  60年间,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转变的“三级跳”让世界不断重新定义中国形象:从大豆、茶叶、苹果、矿砂、丝绸等农副产品和初级产品,到主要是依靠纺织品和轻工产品,再到机电产品比重大幅度的提升……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高增长的新动力,中国正挺进发达国家占垄断地位的高科技领域。

  走开放式发展道路是“中国模式”的最重要标志,也创造了世界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案例。中国从对世界打开大门中受益——

  1979年以前,外商投资在我国几乎是空白。1980年,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在北京诞生。截至2008年,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到8990.59亿美元。外资的发展及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提升,伴随着不同思维观念和做法的碰撞,启动和推动了中国全方位的制度创新。

  正如《当中国改变世界》一书所描述的:中国领导人将本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,使中国开始腾飞;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,全面打破了与外界的隔墙。不仅是利用国外的资金,更是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技术、经营理念、管理方法、高品质人才和营销网络的进程。中国在对外开放中逐步的提升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,开始成为新的研发大国,并在资金和技术上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。

  中国出口大量价廉物美的产品,事实上提高了各国消费者的购买力。据估计,每年中国商品为美国消费者至少节约数百亿美元的支出;中国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,客观上促进了其他几个国家向更高技术上的含金量、更多附加值的产业升级;发达国家通过在中国投资,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地发展的丰厚利益,每年汇出的利润就以百亿美元计;与此同时,中国的资金、技术走向世界,也为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、繁荣,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……

  平均每个工作日,海关关员要验放102亿美元的进出口货物,145万人次的进出境旅客,征收36亿元人民币的税款……这是中国海关目前的工作量。

  而1950年,中国全年进出口总额才10亿美元过一点,海关全年监管进出境旅客500多万人次,海关税收为3.56亿元……

  对于一线年间,他们目睹的变化不仅仅是量的巨变,他们眼中折射着中国对外开放带来的绚丽色彩。

  1949年10月21日,我们九龙海关1134名工作人员在地下党的领导下,冲破重重阻碍,回到了祖国怀抱。五星红旗在海关上空升起的那一刻,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。

  解放初期,国内物资奇缺,华侨和港澳同胞回乡的时候,大包小包的,面粉、大米、衣料……甚至有的港客带着刚煮好的红烧肉过关。记得有一次,有位香港同胞身上穿了30件衣服要过关,超标了,必须退回。他急着喊:“不能退啊,每件都有主了,如果带不过去,没法交代啊。”一到春节,罗湖口岸前就人山人海。当时所有的检查都要靠人手开验,一天一夜才能过一万人次。

  60年变化实在太大了,我们当年的“木桌检查站”,现在成了亚洲最大的旅检口岸。一天的通关人数,最高峰能达到30万人次。再看看现在旅客带进境的物品,都是国际大品牌高档产品。不久前,深圳海关查获旅客违规携带浪琴表8块,价值76.8万元。

  我还清楚地记得1978年冬天的情景:刚放下查验用的改锥,就拿起海关查验台上的算盘,劈劈啪啪地打了起来,13个税目、6个税级,税率从20%到200%不等——算好了税费,给旅客办好了手续,才能长舒一口气。当时,算盘是海关人员使用的最基本的计税工具,而改锥、钳子和撬棍则是海关旅检现场最常用的查验工具。

  上世纪80年代,海关从国外购进了当时先进的122E型X光行李检查机;进入90年代,小型X光行李检查机慢慢的变成为旅检现场的基本配置。现在,闭路电视监控系统、安全检测门、辐射探测设备、金属探测器等先进的设备一应俱全,便利了进出境旅客,提高了通关效率。

  1978年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公司“大进制衣厂”在广东顺德容奇诞生,当时的广州海关开创性地制发了全国第一份加工贸易纸质《登记手册》。随着加工贸易迅猛发展,纸质手册面临大难题——如台资企业顺达电脑,最多时有手册800多本,垒起来有密密麻麻的一房间。货物一到口岸,报关员就要在堆积如山的手册中“刨”相应手册去报关。

  现在,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够最终靠计算机联网完成海关的备案、变更和核销手续,最快十几分钟就能够实现,企业接订单的时间限制大为缩短。目前,计算机联网核销已在全国海关推广。

  上海海关始建于1685年,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海关之一,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被外国人把持的“洋关”。新中国成立后,上海海关掀开了新的一页。

  上海关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。当进出口商品从土产品、尼龙袜为主变成由机电、高科技产品领衔时,上海关区业务量最大的海关也从黄浦江外滩的浦江海关,逐渐移到位于入海口的吴淞海关、东海岸边的外高桥港区海关以及东海深处的洋山港海关。在东海中的洋山港,近80个龙门吊摆开架势,层层叠叠的集装箱堆满了码头的空地。目前,洋山港的国际航线年,上海海关共监管进出口货物总值1.19亿美元,达到6065.6亿美元,如今一天的监管进出口货值就相当60年前一年总量的15倍多。